完善法治保障:会展业实践已充分展开,立法的时机已然到来。不少地方出台了会展业发展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然而,在这一领域,国家层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议从会展业发展的实践中总结评估经验、做法、措施,参考地方出台的相关法规,通过充分论证,将其核心内核加以扩充。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规则相衔接,将相关的改革突破,如海关通关和检验检疫及人员出入境便利化、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障、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法治的方式予以固化,形成基本制度框架和规则

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优化会展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端复合型会展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会展专业贯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搭建高等院校与举办单位、场馆单位和会展服务单位的合作平台,设立会展教育与培训基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此外,针对一些重大展会的重要工作岗位,尤其是技术性强、经验性强或者全局性的工作,可以面向海内外招聘,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会展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充分用足、用好网络功能,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可打造更多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常年展示和交易的“永不落幕”会展新模式,进一步丰富线上展示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和重点项目,可考虑把更多特色展馆搬到线上,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引擎等技术打破有限空间的限制,使得展览真正做到无远弗届、影响全球

会展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之一,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功能性平台,具有高效性、带动性、综合性、聚集性、科技性、互动性等多重效应。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会展业走向高质量发展,要朝着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一、改革开放催生了会展业的蓬勃发展

有人将会展业誉为“聚宝盆”,这一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会议、展览、展销、节事等活动实现项目、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深度交融。它不仅汇聚产业链各环节,促成更加多元的深层合作,还与交通、住宿、餐饮、通信、金融、文化、旅游、广告等相关领域协调联动。会展业的带动作用有多大?有一个比例——“1:9”可以说明,即一份资金,通过会展的方式,将发展并带动9倍的资金流量,对推动创新、促进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以参展为主,到参展与办展并重,从以贸易出口为主,到进口与出口并重,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同时也为推进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窗口、标志和缩影。

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会展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年,我国举办的国际展仅6个,出国参展办展21个。到1999年,我国举办的展览已达694个,出国参展办展292个,以年均近20%的速度连续增长。2001年11月中国完成入世谈判,签署的《入世议定书》附件九是《服务贸易减让表》,其中CPC87909条款即为“会展”项目,会展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与入世承诺相衔接,2002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首次设立“会议展览服务业”小类别,会展业有了独立的行业代码,作为一种业态正式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2017年10月1日起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从原来的“小类”升格为“中类”。

会展业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同步性特征非常突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会展业的发展也驶上快车道,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延展,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其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展览策划运营、场馆设施租赁、会展专业服务产业链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且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各行各业都有专业展览,会展业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地方政府将会展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着力培育会展经济。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国展览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在旺盛的需求与活跃的经济支持下,我国举办展览会规模和可供展览面积不断增长,均居全球前列,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我国经贸展览数量年均增长率为4.41%,展览面积年均增长率为6.48%,2021年,全国举办线下经贸展览5495场,展览总面积达9183.57万平方米,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展览规模、服务水平方面接近或领先国际水平,形成一批全球知名的国际展览。

二、从世博会到进博会,搭建全球交流的会展大舞台

上海世博会是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性世博会,进博会是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上海世博会诠释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精神,讲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与连续举办五届的进博会同源同本、异曲同工,体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并重,体现了国家战略和世界发展的并重,体现了中国诉求和世界希望的并重,在我国会展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世博会到进博会,都是上海承担的“国家责任”,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进步的鲜明写照。这两大国际性展览盛会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开放没有止境,我国会展业融入全球的前景未可限量。

1.上海世博会推动会展业长足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历程中,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全球趋势看,承办、举办国际会展活动成为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地位、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承办多次世博会,美国会展业由此崛起;二战后,英国积极举办世博会、大英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自首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以来,会展业逐渐受到各国重视。会展成为一个国家加强国际地位、把握全球创新制高点的重要平台。

从城市发展看,会展业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发展指标之一。一般认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有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例如,巴黎每年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数量高达300多个,而享有国际会展之都美誉的香港,其每年举行的2000多项会展活动中,大型国际展会逾百项。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大会上,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之后,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上海在会展业方面奋起直追,但每年举行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仍未超过百次。2010年世博会使得上海会展业在硬件、软件等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行业由此获得提升。

例如,在会展场馆规划与建设方面,举办世博会前,上海仅有五大展馆,总面积14万平方米,数量少、面积小、展览功能不全,为了筹办世博会,投资数百亿元用于200个展览空间的建设,包括60个参展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展馆、75个主办方建造并出租的个性化独立展馆、10个国际组织馆和50个位于联合展馆中的展览空间。2010年,人们来到上海,在世博会园区排着长队,他们对世博会的热情浓缩在展馆的建设和布展中,几乎每座展馆都像是艺术作品,浓缩了一方文化的精髓,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也重构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乃至改变一部分人对未来的选择。可以说,一场世博会,深入每个国人心中。在世博会闭幕之后,有些展馆得以永久保留,有些被改造为会展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或科技交流中心,继续发挥着作用。如今,上海拥有的各类专业场馆可供展览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年均举办各类会展1000余个,在全球主要会展城市中名列前茅。如今,中国各类专业展馆可供展览面积居全球第一。

在会展业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在2010年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迎来7308万海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平均每天40万人次,高峰时达到每天100万人次。如何确保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安全、快速进出展馆,如何确保布展和撤展工作便捷高效开展,上海以世博会为契机,打造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电车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市域交通与对外交通紧密衔接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并且进一步完善电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推进绿化和旧城改造,据测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使得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10年,为会展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会展法治方面,通过法律方式对世博会的筹办工作进行规范,加强对相关权益的保护,为世博会提供法治保障。2005年,上海率先出台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对推动上海会展业的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世博会会徽等特殊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等也按照法律法规推进。在筹办过程中,国外的展览公司进一步熟悉上海,海外参展企业进一步认识上海,会展市场更加健康,呈现多元竞争、专业发展、面向国际、规则为本的重要特征,这些也是成熟会展市场的重要表现。

2.进博会促进会展功能再升级

从2018年开始,进博会已连续举办5届,这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和发展。进博会是一个共享发展机遇的平台,截至2021年,平均每届有3200余家企业参展、40万采购商注册参会,参展国别(地区)始终保持在100个以上,累计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1700多项,成为了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在2022年第五届进博会上,共有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展,回头率达90%,累计意向成交735.2亿美元,这说明进博会对整个世界的吸引力始终是独特的。就具体形式而言,进博会是多重维度相结合的载体:一是国家综合展、企业商业展、虹桥论坛相结合;二是货物、技术、服务贸易的三合一;三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相互促进。

回顾进博会5年历程,它与我国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态度和格局相呼应、共联动。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货物贸易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消费已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努力之一就是把全世界的好产品、好服务引入中国,通过与世界进一步融合,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进博会不仅为中国所需,而且为世界称道,为会展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展的意义和魅力不只在于几天的展览。国际性会展有着多重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共同探索解决人类面临的关键问题。例如,世博会都有一个观照全球议题的明确主题和口号以传达主办国的价值理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聚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震撼世界。进博会则从首届开始就确定了“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把进博会办好,无论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将永远在这儿”。每年如约而至的进博会向世界传递出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信念,诚邀各国加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进博会的定位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行动,是推动全球包容互惠发展的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宣示,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作为”。实践证明,“合作共赢”也是变局中各国、各企业共同的认知与需求,因此,中国声音赢得了共识。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会展,中国的治国理念、中华文化、发展成果等得到了集中展现,“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的承诺也得到了践行。可以看到,会展业不仅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新时代大国外交的重要平台,更是惠及全球的公共产品、中国方案、政策宣示、推进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平台。

笔者每年都会去进博会,主要观察三件事:其一,进博会展区展品结构是否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其二,进博会的参展商,对中国、对上海怎么看;其三,来进博会的采购商,有哪些特别的想法,可提高未来的组织效率。每年,笔者都获益良多,进博会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世界的进步和我们的追赶,我们要向人类发展的一切伟大成果学习,而这样的胸怀就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底蕴。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我们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更强,与全球的连接更加紧密,会展业成为了我国融入全球发展、引领全球发展的缩影,会展业也将在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中不断腾飞。

值得一提的是,世博会、进博会在上海举办,对上海来说意义非凡。“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月”就是一束光,指引着这座城市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同时也推动会展业更高质量发展。在展会期间,各国、各企业云集上海,有了更多了解上海的机会,愿意到上海来,在上海有更多贸易行为和投资项目,与上海的协作和交流与日俱增,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链接全球的枢纽作用持续强化,上海作为国际展览中心城市活力旺盛,这就是“先得月”。世博会、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上海实践”,就是要把这种“先发效应”真正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上海这座城市高度的包容性和现代化,让参展商对在中国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更具信心。

三、会展业发展再出发

40多年来,中国会展业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并不断为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积极助力。会展业已处于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场馆设施、办展规模、大型会展活动数量等重要指标全球领先。与此同时,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举办主体,具有国际视野的会展人才依然不足,参展内容与会展活动主题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会展活动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处置等问题仍需完善解决途径等。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更高水平开放对中国会展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由此,建议:

一是完善法治保障。会展业实践已充分展开,立法的时机已然到来。不少地方出台了会展业发展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如上海率先在2020年发布了《上海市会展业条例》,从会展业优化营商环境、赋能行业发展、加强服务保障、办好进博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有力地推动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然而,在这一领域,国家层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议从会展业发展的实践中总结评估经验、做法、措施,参考地方出台的相关法规,通过充分论证,将其核心内核加以扩充。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规则相衔接,将相关的改革突破如海关通关和检验检疫及人员出入境便利化、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障、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法治的方式予以固化,形成基本制度框架和规则。

如果对于会展业整体立法尚需探索,那么可以体现国家意志、承载重要使命的国家级、国际性、机制性重大会展项目进行试点。以进博会为例,作为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自首届举办以来,其已经连续六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国际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2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上海市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主要从支持办展办会、服务与保障、综合效应等方面作出规定,共5章40条,为增强进博会的法治软实力作出了有益探索。但这只是地方层面的条例,内容仅是地方如何更好履行服务保障职责,其立法层级和效力与进博会的定位尚不匹配。作为全球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进博会的举办所涉及的部门、需要协调的事项,远非地方层面能够解决的。建议国家统筹考虑,围绕进博会专门出台相关条例,为这一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更好地保驾护航。

作为中国高举经济全球化旗帜的行动之一,制定进博会条例时,要基于我国正在参加的一系列重大国际条约谈判,参照这些国际条约,完善相应配套举措。例如,当下,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数字贸易也是我国申请加入的CPTPP、DEPA等协定的重点内容,因此,进博会条例中应关注并适应数字贸易领域的国际经贸新规则,对产品版权、防盗软件、源代码开放、数据流通、信息保护、数字交易、不正当竞争、保守商业秘密和数字化产品税收等行为设立明确的规范要求。

此外,也可考虑就会展业的关键领域进行单独立法,如知识产权。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一步前置,加强展会组织方和参展企业的学习交流,完善诉讼咨询、取证指导、多元化调解等服务,提高后续涉诉案件的审理效率,形成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共同推动会展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会展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大量的会展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国际性展会,既要熟悉业务,又要了解国际惯例,还要富有操作技能,此类专业人才的缺口比较大。

我们曾经为了上海世博会专门启动会展人才的培训工作,如在上海的一些学校开设了会展业相关的专业,如会展服务和管理、会展与空间设计等新专业,并成立会展经济研究中心。除学历教育外,非学历的人才培训工作也纷纷开展,如上海紧缺人才办公室开办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训。成立“世博人才培训中心”,为世博会培养了10万名左右的专业人才。世博会筹办过程中,关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方面的经验,可以加以借鉴,形成一套有效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为会展业的发展构筑人才基础。

一方面,优化会展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端复合型会展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会展专业贯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搭建高等院校与举办单位、场馆单位和会展服务单位的合作平台,设立会展教育与培训基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此外,针对一些重大展会的重要工作岗位,尤其是技术性强、经验性强或者全局性的工作,可以面向海内外招聘,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会展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三是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会展的交汇融合正成为趋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使得展览方式更加创新多元,世界对数字经济、网络平台不仅越来越熟悉,而且越来越认同。正如进博会打造“6+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有效延长博览会展示周期、放大博览会展览效应,持续推动展品变商品、采购商变贸易商、参展商变投资商,会展业的线上开拓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用足、用好网络功能,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可打造更多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常年展示和交易的“永不落幕”会展新模式,进一步丰富线上展示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和重点项目,可考虑把更多特色展馆搬到线上,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引擎等技术打破有限空间的限制,使得展览真正做到无远弗届、影响全球。

我国会展业一路走来,与时代同行,收获了累累硕果;向未来发展,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会展策划师联盟

会展策划师联盟介绍

优秀会展策划师评选

招聘公告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