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成为全国五个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之一。对北京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也是高标准落实国家战略布局的重大责任。

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如何高质量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深化理论探讨,更需开展实践探索,需要各行各业同心勠力,集思广益,添砖加瓦。以人员有计划集聚为重要特征的会展业,如何在推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呢?我认为以下五点非常重要:

第一,通过举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博览会或者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论坛等活动,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模式指导和解决方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国家明确提出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然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没有成熟的范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采取哪些举措?如何借鉴已有经验少走弯路?

通过举办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关的会展活动,引进一些活生生的案例,是回答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借助这样的活动,可以邀请已经比较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参展参会,把他们走过的路程、积累的经验、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展望等展示出来,讲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理论探讨,也有助于我国站在更高层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形象和新模式。

第二,通过举办国际消费潮流博览会等活动,拓展北京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视野。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北京的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消费潜力巨大,这是将北京划归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背景。然而,国际消费的最新趋向是什么?如何适应全球消费的潮流?如何进行健康有益的消费?如何进行绿色可持续的消费?如何进行有品质、有创意、有情调的消费?显然,“会消费”已成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内容的转型升级,会展业可以通过创办消费方式博览会、消费潮流博览会等多种方式,传播全球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为提升北京市的消费品质、挖掘北京市的消费潜力提供借鉴。

第三,通过举办消费类会展活动,为消费品和消费型服务提供贸易平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自身需要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外,还应成为消费品和消费型服务的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为此,需要通过举办多种类型的消费类展会,为消费品和消费型服务构建系列化的消费促进平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北京已经依托交通、产业、消费等方面的优势,在汽车、婚庆、服装、家居、旅游等众多领域培育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消费类品牌展会,备受关注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综合型服务贸易高端平台的同时,能够在促进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消费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四,通过策划多种类型的国际活动,为吸引国际消费者创造条件。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能只是依赖本市、本国公民的消费,还要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者。任何类型的会展活动,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吸引较大规模的人员集聚。特别是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国际展览等重大活动,已经成为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途径。而且,相对于普通的国际游客而言,大型国际会展活动的参与者在目的地逗留时间更长、支付能力更高、重复到访几率更大、受季节影响更小。北京具有举办及承接重大国际会议、体育赛事、国际演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需要在以往成功的基础上,引进、创办更多大型国际活动,并依托这些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消费者,进一步提升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第五,充分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及特色物产资源,通过策划创办大型节庆活动、演艺活动等,打造融旅游观光、餐饮住宿、消遣娱乐、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消费示范点,为消费绘就更多“北京特色”。相对于大多城市而言,北京的不仅本土的文化资源丰富,而且集聚了全国各地的文艺资源,除此之外,北京郊区各县区拥有地理标志性的平谷桃、昌平草莓、大兴西瓜等众多物产资源,已通过举办世界草莓大会、北京西瓜节等品牌会展、节庆活动,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消费吸引力。这样的节庆活动、特色庙会、文化演出等,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本地消费潜能,而且能够为国内外来京游客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让国际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总之,会展活动就像一个杠杆,虽然从业者获取的经济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微不足道的份额,但其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撬动效应不可小觑。历史上,广交会成交额占全国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曾高达20%以上,为期184天的2010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所以,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充分挖掘会展业的“外溢效应”,对促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院长

会展策划师联盟

会展策划师联盟介绍

优秀会展策划师评选

招聘公告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