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广东省展览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广东省展览业快速增长,展览数量、展览面积均位列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复苏强度明显高于全国,拉动“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广深双核驱动
《白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全年举办展览会781个,同比增长266.67%,展览面积2763.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4.95%。全省展览面积和规模分别为2019年的114.68%和126.23%,同期全国两项指标为2019年的71%和96%,复苏强度明显高于全国。
春江水暖鸭先知,展览业的强势复苏让策展企业感受到希望。“线下展览会火爆,不少展会的展位‘一票难求’。”星域世展展览(广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綦宜龙介绍,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展览公司,星域世展计划进一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引进优质海外展会到国内,并帮助国内企业开拓海外业务。
《白皮书》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展会产业目前已经形成广深双核发展格局。2023年深圳成为继上海、广州之后第三个展览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展览城市,广深两地办展面积之和达到全省的75%,全省展览业从广州的单核驱动上升为双核驱动。
今年上半年,广州全市重点场馆举办展览161场,合计展览面积61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同期,深圳共举办展览100场,办展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目前,以广州、深圳和港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的展览业高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罗秋菊说,“这种高地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发达的产业集群、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以及高效的政务环境。”
她认为,展会在拉动城市人流、信息和物流产业交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下,展会可以成为拉动消费的‘兴奋剂’”。
新消费类展览成新增长点
新消费类展览表现强劲也是2023年展览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去年,迎合年轻消费群体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宠物、动漫、手游、潮玩、智能产品等新领域的消费类展会火热,逐步成为展览业新的增长点。
“过去展览主要以展示实物产品为主,而现在题材越来越偏向无形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动漫展、游戏展等。”罗秋菊观察到,近年来,展览内容愈发多元,展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这种变化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参与,也为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白皮书》分析,具有消费力的群体愈发青睐硬核科技产品,新生代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体验价值”消费,且新生代的消费更加理性与注重性价比,围绕以上产品的行业展会在2023年复苏较快。
此外,随着展览行业走向成熟,数字化技术应用广泛。《白皮书》显示,主办方直播、参展企业直播、自媒体直播等形式,推动“直播+展会”模式不断兴起。“如今,广东展览业正在尝试运用新媒体进行招展和传播,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綦宜龙说。人工智能逐渐渗入展览行业,50%左右的展览企业在市场营销、客户关系、活动策划等环节已导入人工智能。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超过3万家广东企业参加200多场境外展,呈“井喷式”态势。其中,一批展会聚焦东盟、中东、俄罗斯等新兴会展市场,55.39%的展会举办地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35.78%的展会举办地在RCEP成员国。
“走出去是广东会展业的一个重要趋势。”綦宜龙认为,“我们会展企业要进一步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势,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会展资源,在发挥好产业优势的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努力提升广东会展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建议联合制定“湾区标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如何推动粤港澳三地会展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湾区会展高地?这成为同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座谈会的焦点。
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副理事长廖奇辉表示,期待尽快搭建粤港澳会展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对各自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可以积极探索“一展多地”“一程多站”等合作模式,比如广交会可以尝试在香港、澳门开设分会场,“一程多站”可以让全球采购商深入大湾区,去了解不同的产业,与厂家面对面交流。
《白皮书》编写课题组负责人、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刘松萍也建议粤港澳三地加强交流合作,健全粤港澳三地标准化合作机制,由三地有关机构联合制定一批会展行业的“湾区标准”,推动在会展数字化、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合作联动。
在政策层面,《白皮书》建议建立大湾区展览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引导大湾区内各城市立足产业基础和城市特色协同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实现错位发展、合作发展。对此,罗秋菊认为:“要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展会产业信息、资源和人员流动,发挥大湾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以提升区域竞争力。”